嗨~各位
今天要來推的是高妍的作品,最後還有訪問喔!
目前手裡只有3個作品而已,分別是荒原、綠之歌、1982
這次內容只有本子的基本訊息,想看創作理念等等,請看作者臉書喔,裡面都有(最後有附連結)
直接來看!(拍得不是很好,請見諒)
荒原
荒原-有一本主體(加封面封底36頁)跟三張明信片(裝在紅色信封裡)
這是我第一個收的作品,當初是看它蠻細膩的,而且頗有設計感,就收了
綠之歌
(下圖)綠之歌海報
長形小卡
這組的內容有:插畫本(黑/12頁)+漫畫本(加封面封底40頁)+小卡+海報
這套拿到時第一個感想是:紙質也太好!!!
(下圖)黑色本的內容
漫畫本
1982
保護夾+畫卡*10+全彩漫畫*1+明信片*3+riso*1
這套充滿台灣元素,就覺得:嗯!該收!
漫畫裡的爸爸超Q的
高妍出的作品的質料都很好呢....摸起來很舒服
也很有自己的風格
後來的明信片組我低估了,我以為還買的到....希望可以再版....
目前在東京跟門小雷還有Byun Young Geun辦3人聯展(11/1~11/17)
且之後會出新作品(已經準備好錢錢了)
想知道作品的訊息請到臉書喔(Gao Yan 高妍 )/噗浪/instagram
-訪問-
1.高妍您好,想請教您有關荒原的創作原由,荒原的文字內容是來自歌詞嗎?
《荒原》 是 「房間系列」 的第三本作品,接續 《海的画報》, 《荒原》 的核心主題是「走出森林」的故事。《荒原》 內撰寫的散文並沒有參照歌詞,單純是我在面對 「離開愛人」 的掙扎與斷捨。原本這本書的書名是 《Into the wild》 (題外話,與 《阿拉斯加之死》 無關), 我幫她取的中文名稱叫做 《荒野》, 但在封面設計時覺得 「野」 這個字不好排版,於是改成了 「原」 。正巧,當時我最愛的台灣獨立樂團 「來吧!焙焙!」 出的一首新歌叫做 〈荒原〉, 就沿用下來了。
2.《1982》充滿台灣原素,為什麼背景選擇黑色呢?又特別的含義嗎?
用黑色的原因其實是更技術層面的問題,而非含義。
我早期的作品大多使用 「黑白灰」 外加 「一種主題色」 去做配色,原因是這樣配色下的插畫原則上都能有一定的整體性與畫面結構,不會讓顏色互相打架。在這種情況下,黑色的背景就是凸顯主物件的一種很「投機」的表現方式。
3.您好像非常喜歡聽音樂,音樂也是您的靈感泉源之一吧?有特別喜歡那種類型的嗎?為什麼?
音樂就是我的創作動機沒錯。個人偏好 Indie music 、post rock 跟 folk。沒有特別的原因,這類型的音樂比較貼合我跟我的創作吧。
4.綠之書可以算是太喜歡細野晴臣,而畫出的“情書”嗎?
在樂迷眼中 《綠之歌》 的確是寫給細野先生的情書,但當初我畫 《綠之歌》 時,其實是更像寫給自己的情書。
5.您現在在日本求學,日本與台灣學校最大的差別是什麼?學到最不同的東西是什麼?
我相信每個國家在不同的教育體系下都會有劇烈的差異,我沒辦法單用個案去說明兩國之間的差異。我所謂的個案是指,若我在台灣就讀A校或B校,一定會有截然不同的感受,但我只讀過A校,我怎麼能去概括整體的教育水平呢? 何況我在臺灣讀的是設計系,我非常討厭我的大學,所以我無法客觀的去評論他,我只能說那是一所爛學校。而我在日本讀的是美術系,跟設計系又是完全不同領域的東西,我無法去評論。我只能說,若能讓我選擇,我不會選擇台灣的學校。
6.您有沒有什麼建議對那些想出國,卻還沒行動的人說?
沒有。
想出國但還沒行動,就代表根本不想出國啊。我不會跟這種人浪費唇舌。
以上為高妍的訪問
間隙
//間隙,是指兩件事物之間的空隙,抑或是時間的距離。//
其他詳細看噗浪
因為噗裡放了他最愛的細野晴臣所以我也準備了連結(點我)
這本是讀完書歸國的第一個作品,算是繼綠之歌的延伸吧
這次有書+2張明信片+貼紙
我蠻喜歡那個棉質的袋子裝明信片,增加了下雨時的朦朧感
貓:要記得吃飯
感覺像是小說的封面
整體顏色都是溫和的大地色
打凹字,字很小卻看得清楚(你看不到是因為為我拍太爛)
預購時要了簽名(謝謝)
圖文組合有6組,都跟雨有關,但畫面卻沒有任何一滴雨
像是剛下完,又或是快下雨
漫畫(約46頁)
每頁的最下面都有日文翻譯
後記(中+日)
只依然很讚,漫畫跟全彩插畫的紙是不一樣的
漫畫的紙摸起來很舒服,內容也很好,想知道自己去買嘿
因為我好像沒有為了什麼跑到一個很遠的地方,好像沒法感受
歌也是一樣,歌詞跟自己的心聲或際遇相似或是相同才會有共鳴
不過這本內容的比前一本更好進入狀況
還是讚讚,值得收
高妍最近的活動很多,聯展、訪談、電影(歌手紀錄片)...等等,出的本子在日本也很受歡迎
也恭喜高妍繪製村上春樹先生的紀實性散文《猫を棄てる》的封面及其內頁12張的插畫
臉書相關連結(點我)
就這樣啦
留言列表